(资料图片)
今年以来,保定市生态环境局深入实施非现场执法改革,全面推进水泥、火电等七个重点行业向非现场监管转型,降低了行政成本,提升了执法效能,让企业享受到了执法改革红利。
“以前执法检查,像火电、水泥等重点行业企业,检查内容多、耗时长,一天下来可能查不完一家企业。推行非现场执法监管后,执法人员在办公室通过智慧化监管平台,‘键对键’可以直接调取企业大气主要污染物监测数据,可以通过视频监控看遍企业的主要排污节点,实现了‘凭技术执法、靠数据说话’的远程非现场监管新模式。”保定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支队执法人员说。
据统计,随着非现场执法改革逐步深入,保定市利用非现场手段排查企业数量在企业核查中的占比较之前提升了22%,同时出动人数和车辆减少了50%以上,降低了行政成本,提升了执法效能,实现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提升。
在推进非现场执法改革同时,保定市还落实包容审慎执法、差异执法理念,出台《保定市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行为包容免罚清单》,做到轻微不罚、首次不罚、非故意不罚,对违法轻微的企业以帮扶整改为主,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免罚。
“今年2月份,我厂工作人员把属于危险废物的废胶桶放在了生活垃圾里,依法应处罚人民币10万元以上。区生态环境部门执法人员发现后对我们进行了批评教育,我们立行立改,强化管理,避免此类问题再次发生。执法人员根据包容免罚清单,给我们下达了免罚决定书,这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环境执法的温度。”保定市竞秀区福石通石材加工厂负责人牛海波说。
此外,针对存在环境违法问题,接受行政处罚的企业,保定市还积极探索生态环境领域信用修复机制,率先实行“一处罚一告知”制度,即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送达《保定市生态环境局行政处罚信用信息修复指南(试行)》。
保定市通过“两书”同达,主动告知市场主体失信行为类型、最短公示期和修复流程等内容,积极帮助已履行处罚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完善修复信息,及时消除负面影响,切实提高信用修复率。
“原来,修复信用都是纸质材料,还要跑县局、市局,现在对照信用修复指南提供材料后,最快三天就可以修复,极大地节省了时间、精力和人力物力,使我们能够安心发展。”高阳县东泰新型建筑材料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邵敏说。(张铭贤、王佳宁)
关键词: